北方的夏日,骄阳似火,热浪滚滚,仿佛要将世间的一切都融化。在那些没有空调普及的岁月里,奶奶总有她独特的 “夏日限定” 法宝,酸梅汤、冰镇西瓜与凉皮,组合起来,比空调还解暑,承载着无数童年的清凉记忆。
奶奶的酸梅汤,是盛夏最诱人的魔法。每当清晨的阳光爬上老灶台,她便搬出坛底积灰的老陶罐,将乌梅、山楂、陈皮在清水里细细搓洗。深褐色的乌梅在水中慢慢舒展,仿佛一群慵懒的小鱼。奶奶总念叨着:“井拔凉水熬汤,才够沁凉。” 随着柴火的噼啪作响,陶罐里开始咕嘟咕嘟冒起气泡,那酸甜的香气,顺着门缝悄悄溜进院子,引得隔壁家的猫儿都竖起了耳朵。熬制酸梅汤是个需要耐心的活儿,奶奶守在灶台边,不时轻轻搅拌,让每一种食材的味道都充分交融。待汤汁熬成浓郁的琥珀色,奶奶便仔细捞出果渣,撒上一把黄冰糖,再摘下两片新采的薄荷叶丢进去。傍晚时分,暑气稍退,一碗冰镇酸梅汤端上桌,那凉意瞬间从喉咙滑到胃里,仿佛体内的暑气都化作了汗珠,从毛孔里悄然溜走。酸梅汤不仅口感酸甜可口,还具有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的功效。在那个物资并不充裕的年代,奶奶亲手熬制的酸梅汤,便是夏日里最奢侈的享受。
展开剩余75%酸梅汤的历史十分悠久,初唐医典著作《千金翼方》就有了 “乌梅汤” 的记载。到了南宋时期,还出现了用焙干的乌梅肉、生姜、甘草、砂糖捣成细粉,拌匀储存的酸梅粉。而酸梅汤真正流行起来,是在清朝的时候。满族入关后,达官贵族忍受不了北京夏季的酷暑,宫廷的御厨便用乌梅煮汤,解暑开胃,深得皇亲贵族喜爱,后来传入民间,成了百姓们消暑解渴的佳品。奶奶虽不了解这些历史渊源,但她传承着老一辈的手艺,将这份清凉传递给家人。
在炎热的夏日,没有什么比一块冰镇西瓜更能让人感到满足的了。奶奶总是会在集市上挑选最圆润、纹路最清晰的西瓜。回到家后,她把西瓜用清水洗净,小心翼翼地放进井里。那时候,家里没有冰箱,井便是天然的 “冷藏室”。经过井水浸泡的西瓜,带着丝丝凉意。到了午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奶奶拿出西瓜,用刀轻轻一切,“咔嚓” 一声,那清脆的声响仿佛是夏日里最美妙的乐章。鲜红的瓜瓤,汁水饱满,咬上一口,甘甜的瓜汁瞬间充满整个口腔,冰凉的感觉从舌尖蔓延至全身。奶奶总是笑眯眯地看着大家吃,自己却舍不得多吃一块。有时,我们会把西瓜切成小块,放在碗里,加上几块冰块,再点缀上几片薄荷叶,简单却又充满仪式感。冰镇西瓜不仅美味,还能补充人体因出汗而流失的水分和糖分。但需要注意的是,冰冷的食物可能会对某些人的胃造成不适,冷作为一种刺激,可能会引起胃部的收缩,导致短暂的胃痛或腹泻。所以,奶奶总会提醒我们,不要吃太多太急。如果发现自己对冰镇食物有不适感,建议减少冰镇时间,这样既能享受到西瓜的美味,又能减少对身体的刺激。
吃完西瓜,若是再来上一碗凉皮,那便是夏日里最完美的搭配了。奶奶做的凉皮,工序繁琐,却饱含着爱意。她先将面粉倒入盆中,慢慢加入凉水,用手不停地搅拌,直到面粉变成絮状,再揉成光滑的面团。面团揉好后,要用保鲜膜扣上,让其松弛 30 - 40 分钟,中间奶奶还会拿出来多揉几次。松弛好的面团,就开始洗面了,这是个力气活儿,也是关键的一步。奶奶把面团放到清水里,两只手不停地揉搓,一开始洗的面团是松散的,水变得很浑,奶奶就换水再洗,洗完面的水可不能倒,那是做凉皮的重要原料。洗了一会儿后,面团渐渐成团,奶奶继续洗,直到水变得清澈为止。洗出来的面筋,奶奶会放一点酵母粉,揉均匀,然后水开上锅蒸 15 分钟左右,拿出来晾凉后切块备用。而洗面的水则要放在盆里静置 8 小时,之后把上面那层比较清澈的水倒出去,下面的洗面水搅匀。准备一个平底盘,刷一层薄油,往盘里舀一勺半面水,水开放入锅中,盖上盖子,两分钟左右,凉皮变透明,鼓起大泡就可以了。捞出来放凉水中冷却,之后揭开,切成宽条,放入盆中。接着,奶奶会切上黄瓜丝,撒上香菜、葱花,浇上蒜水、花生碎、麻酱,再加入鸡精、盐、生抽、陈醋、辣椒油,根据家人的口味喜好进行添加,最后搅拌均匀。一碗色香味俱佳的凉皮就做好了,吃起来口感爽滑,酸辣可口,让人食欲大增。
凉皮作为传统特色小吃之一,主要原料为面粉,分为米面皮和面皮两大类。米面皮实为米皮,是一种凉拌着吃、口感绝佳的西北面食小吃。奶奶做的这种面皮,承载着北方的饮食特色,在夏日里为家人带来清凉与满足。
如今,夏日里有了空调,凉爽变得更加容易获取,但奶奶的 “夏日限定” 组合,那份独特的味道和温暖的亲情,却始终无法被替代。每当夏日来临,总会想起奶奶在灶台前忙碌的身影,想起那一碗碗酸甜的酸梅汤、一块块冰凉的西瓜、一碗碗诱人的凉皮。这些夏日美食,不仅是消暑的良方,更是亲情的传递,是岁月深处最温暖的记忆,在时光的长河里,散发着永恒的魅力,成为生命中最珍贵的宝藏,陪伴着我们度过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夏日。
发布于:上海市创元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