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市场监管总局会同中央社会工作部、中央网信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务部,联合约谈京东、美团、饿了么这三大外卖平台企业。
7月18日,市场监管总局再次约谈三大外卖平台企业,不过这次约谈的是饿了么、美团、京东这三家企业。
短短2个月时间,外卖行业的平台企业们被约谈了2次,虽然看起来都是约谈,但其实大不相同。
首先就是监管主体的不同,第一次约谈出动的是五部门,是市场监管总局会同中央社会工作部、中央网信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务部进行的联合约谈。
这种约谈方式说明约谈的内容涉及到了五个部门的管辖范围,同时也说明了事态的性质是比一般情况要严重的。
而第二次约谈的监管主体只有市场监管总局一个部门,那就说明约谈的内容只涉及到了市场监管总局一个部门,问题相对比较集中。
然后就是约谈对象的不同,第一次约谈的对象是京东、美团、饿了么,第二次约谈的对象是饿了么、美团、京东,虽然都是约谈三大外卖平台,但次序给颠倒了一下。
国家级部门对全国发出的正式公告,每一处都是字斟句酌的,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是有讲究的,绝对没有随便排位的可能性。
如果主题是好事,那除非特地注明按笔画排序,否则次序排位就代表着奖励和贡献大小的官方认定。
如果主题是坏事,那道理也是一样,除非特别注明,否则次序排位就代表着责任大小的官方认定。
所以第一次约谈,责任大小是京东>美团>饿了么。
而第二次约谈,责任大小是饿了么>美团>京东。
这就很有趣了,因为第一次约谈是没有饿了么什么事的,责任最低,但好歹也是约谈了,怎么反而成为了第二次约谈的第一责任企业,饿了么到底做了什么事才引发了第二次约谈?
国家公告的分析方法和解读办法,我在五部门第一次约谈的时候写文章说了,这次就不赘述了。
对比两次的约谈公告,最大的不同点在于第一次约谈重点强调的是“公平有序竞争”,第二次约谈重点强调的是“理性参与竞争”。
我们现在都已经知道了,第一次约谈是因为京东用了舆论战的手段去打商业战,还在舆论战里混合了社保话题和就业话题,所以才导致了五部门联合约谈,所以公告才是重点要求“公平有序竞争”。
而第二次约谈重点强调的是“理性参与竞争”,且只有市场监管总局出来进行约谈,那就说明事情简单多了,就是单纯的补贴战,内卷式非理性竞争,而且饿了么责任最大。
饿了么在第一次约谈里没有太大责任,但吃了第一次约谈后反而顶风搞非理性竞争,这件事的起因源头其实是蝴蝶效应。
2025年上半年,外卖行业的整体的用户增速已经大幅放缓,整个行业已经不再是可以随意掘金的蓝海了,总体态势也比较稳定。
但2025年初,京东杀入了这个市场,并于4月11日宣布开启百亿补贴活动,打算通过烧钱撕开一道口子。
随后,外卖行业的大战开始,频频上热搜,给大家贴一个时间线。
但在5月份约谈之后,外卖行业的大战熄火,长达一个月的时间里,行业里没有太多外卖大战的新闻。
但618前夕,刘强东发言称京东做外卖、酒旅都是为了供应链,第一次谈到京东做外卖的性价比问题,结论是很划算,有40% 的人会交叉去买京东的电商产品,说:
“我们做外卖亏的钱,比去抖音、腾讯买流量要划算。”
也许刘强东是说者无心,但淘宝听者有意。
饿了么是淘宝所有的,淘宝很多年前就持有了饿了么,一直都没这么玩,甚至没这么想过。年初京东下场掀起外卖大战,淘宝也以为京东是真的想去赚外卖行业的那点钱。
但618电商大战前夕,刘强东却直接说自己亏钱做外卖其实是为了给电商平台买流量,而且“很划算”。
然后淘宝一看,京东外卖确实不是独立的APP,其入口是嵌入在京东电商APP上的,也就是说4月份的那次外卖大战,京东烧补贴获得的所有流量都被引入到了京东电商上。
只要你想拿京东的外卖补贴,你就要下载京东电商的APP并使用,这会大幅增长京东的用户数量,抵消去年底京东用户注销潮所带来的难看财报数据,然后也确实有可能带来利润的增长。
电商行业还能用这种玩法引流?京东有没有可能用这种办法弯道超车?
没人能肯定,但更没人敢否定,只能说存在一定概率。
有概率弯道超车那就够了,淘宝不能容忍任何被人弯道超车的概率,更别说淘宝手里早就有饿了么,这种玩法直接就可以复制。
对淘宝来说,外卖只是分支,电商才是核心,轻重程度截然不同。
2025年6月18日,阿里巴巴集团在年度投资者日活动中宣布,饿了么将以“全域即时零售”的形式全面接入淘宝APP,命名为淘宝闪购,并披露了技术架构融合方案。
7月2日,淘宝闪购推出了500亿的补贴计划。
7月5日,淘宝闪购推出了外卖行业的首个“疯狂星期六”,在杭州、上海、北京等15个城市率先开放入口,推出了“18-18”、“0 元购”等补贴政策。
在这强大的竞争压力下,美团和京东都纷纷应战,不得不跟进补贴,连锁反应导致了补贴大战愈演愈烈。
今年4月那次,一家砸了一百亿打补贴大战,结果7月份的时候又来一次?
据统计,自今年4月以来,外卖全行业砸进去的补贴已经高达800亿元,外卖零元购到处都是,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但对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一点好处都没有。
你们这些企业要真有那么多钱没地方花,砸到科技领域行不行?把外卖行业打出国门,赚外国人的钱行不行?
国家允许大企业手里富集那么多资金,是希望这些企业能集中力量办大事,搞定那些没有巨额资金集中使用就搞不定的疑难杂症,好提升中国老百姓的收入水平,给中国人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不是拿来内耗的。
7月9日,人民日报发布评论文章《筋斗云:“外卖大战”——价格战没有赢家,创新才有未来》,把话已经说的很明白了,明确指出这一轮的补贴大战实质上就是变相价格战,不利于平台不利于商家甚至不利于消费者,人民日报希望这些企业不要向下“卷”价格,要向上“卷”创新,要创新创业勇走别人未走之路。
不只是人民日报发文定调,龙头企业也在呼吁反内卷。
7月16日夜间,美团高管公开表态,称美团不想卷,觉得这样卷没意义,一直在反对内卷,最后还是被卷入,参战是为了生存,希望行业回归理性。
第二天7月17日,恰逢骑士节,美团还宣布将正式在全国范围内上线养老保险补贴,补贴不设人数上限,满足条件的骑手均可申领,把力气花在了另一个正确的方向。
而京东方面于7月17日对媒体表示,这次“0元购”,“18-18”等外卖恶性补贴是严重内卷的表现,属于恶性竞争,京东完全没有参与。
美团和京东都表态了,就差最后一家了。
7月18日下午约6点,淘宝、饿了么分别转发了北京电子商务协会今日早间发布的《共建即时零售健康发展生态倡议书》,作为公开表态。
当天晚上8点,市场监管总局正式发文,宣布当天约谈饿了么、美团、京东三家平台企业,要求相关平台企业严格遵守《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促销行为,理性参与竞争,共同构建消费者、商家、外卖骑手和平台企业等多方共赢的良好生态。
看完此事的来龙去脉后,你再回头看看市场监管总局的这份正式公告,是不是觉得每一个字都是精心排序的,完全反映出了此事的全部面貌。
饿了么这次被排第一,是因为饿了么带头搞了500亿补贴,而且在人民日报发文以及其他两家外卖平台表态后,自己迟迟不表态,到最后一刻才转发了个行业自律倡议书,所以被排在约谈公告第一顺位理所应当。
但饿了么或者说淘宝闪购,这次做的事情可不止如此,即便是市场监管总局公开发文了,淘宝闪购的外卖补贴依然没有停止。
7月19日,约谈后的第二天,淘宝依然在大量发外卖补贴,甚至还自己主持了个#淘宝闪购超6款外卖只要1块9#的活动,然后自己把自己弄成了微博热搜。
当天,饿了么自己的官方账号也在发满19减18的优惠券,和零元购相比只提升了1块钱。
在第二次公告的原文里,很明确的写着要求相关平台企业“进一步规范促销行为”,换句话说就是目前的促销行为不够规范,然后公告发了之后的第二天淘宝闪购还能跑去微博自己当主持人去主持热搜话题,继续延续之前的促销行为。
有点,厉害。。。
这次的外卖补贴战之所以打得这么激烈,是因为电商平台参与进来了,外卖市场的规模和利润完全无法和电商相提并论。
2024年,全中国的外卖平台合计300亿净利润,而电商平台合计6000亿净利润,电商平台比外卖平台要有钱的多。
所以外卖平台企业打个百亿补贴就已经很吃力了,而电商平台企业下场后起手就是500亿,这种规模的补贴大战正常的外卖企业是真的没法跟。
电商平台发力这么狠,是因为认定京东搞外卖不是单纯的为了杀入外卖行业,而是为了给自己的电商平台引流,担心这里面存在对手“弯道超车”的可能性,于是就提前出手跟进,封死一切可能性。
电商平台这么做不是为了去争夺外卖行业每年300亿的总蛋糕,而是为了捍卫电商行业那每年6000亿的总蛋糕属于自己的那一份。
所以这里面的担心和猜忌是无法化解的,除非充当裁判员的监管强力下场喊停。
喊停之后,这些企业应该的去向,人民日报社评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在更广阔天地谋篇布局、创新创业,勇走别人未走之路,这才是有抱负的企业,也才是值得尊敬的企业家精神。
中国需要的,是这样的伟大企业。
作者:远方青木(公号ID:YFqingmu ) ]article_adlist-->创元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